走进位于多伦县城北45公里处的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樟子松挺拔苍翠、云杉枝繁叶茂、紫叶稠李色彩斑斓,各种绿化植被展现出蓬勃生机。在多伦县昌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苗木基地,工人们穿梭在苗木间,细心地挑选优质苗木。他们熟练地将苗木根部包裹上一层厚厚的保湿材料,再用草绳仔细缠绕固定。远处,一辆辆满载苗木的卡车整装待发,即将踏上前往蒙古国的旅程。
这里曾经被黄沙侵蚀严重,经过二十多年治沙造林的实践和探索,铁公泡子村林草地面积由2000年的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9万亩,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华丽转变。
在成功守护了自己的家园之后,多伦县并未停下治沙的脚步,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国际舞台。作为锡林郭勒盟首家完成出口种苗花卉生产企业注册并出口的企业,近年来,多伦县昌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积极承接蒙古国种植“十亿棵树计划”任务,与蒙古国紧密合作,助力其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2023年以来,该公司已向蒙古国出口100余万株苗木,为蒙古国的治沙事业贡献了重要力量。
该公司组织专业的技术团队,为蒙古国量身定制、培育输送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苗木,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扶持。公司负责人张天梁说:“我们培育的樟子松、云杉等树木不仅价格实惠,而且具有生长快、耐干旱、耐严寒、抗病害等优点,十分适应蒙古国的气候条件,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树苗成活率高达95%以上,深受蒙古国客户的青睐,产品回购率非常高。”他指着远处成片的苗林说,“这些苗木在蒙古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近几年业务量的不断增长,蒙古国对苗木的需求量和品种也在逐步增多。今年,该公司与铁公泡子村党支部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在铁公泡子村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扩大建立几百亩苗木培育基地。同时,公司还将鼓励农户在庭院种植乔灌木,推动开展国内外客商考察交流、观光旅游等活动,增进中蒙两国的生态文化交流。张天梁告诉记者:“在为推动中蒙两国共同治理蒙古国沙漠化贡献一份力量的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将多伦县这张生态名片推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