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旗县动态

正蓝旗:红柳“妙笔”绘就浑善达克治沙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4-21 08:25   来源:上都新闻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广袤无垠的浑善达克沙地,一丛丛红柳正以旺盛的生命力,书写着生态治理的崭新篇章。近日,记者走进正蓝旗五一种畜场和赛音胡都嘎苏木蒙古拉金嘎查,探寻红柳如何从沙地“先锋树种”华丽转身为生态治理的“多面手”。

  在五一种畜场的生产现场,机械轰鸣,加紧生产“工程固沙”原材料,据当地牧民介绍,利用空闲时间,3个人每天可以裁切500 - 600捆红柳原材料,每捆1.5元,平均日收入300元,3-4天就可以裁一车。这些原材料在保障我旗饲草料加工、工程固沙的材料供给后,还会销往正镶白旗、克什克腾旗等周边旗县及鄂尔多斯杭锦旗工程固沙现场。同时,直径3厘米的优质红柳会被精选出来,截成插条销往甘肃用于造林。而在蒙古拉金嘎查,红柳草料加工的规模更加宏大。运输车辆每日往返五六趟,每辆车都满载着16吨标准化切碎的草料。七八名工人之间配合默契,从原料处理到装车运输,形成了一条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条,源源不断地将饲草料输送到加工厂。

  灌木林平茬项目的实施给当地牧民带来丰厚的收益,通过以工代赈方式,牧民就近参与,既增加劳动收入,又经过精细化加工,为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还为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优质的基础物料。

  红柳之所以能在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得益于其强大的适应能力。它具有极强的耐旱、耐盐碱性,是当之无愧的防沙治沙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先锋树种,而平茬技术的应用,更是进一步挖掘了红柳的多重价值。每年刈割下来的红柳枝条,一部分经过加工转化为高蛋白饲草,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一部分则作为种苗,支援全区的治沙项目,为更广泛地区的生态治理贡献力量;另一部分用于构筑沙障,有效地阻挡风沙的侵袭,保护着脆弱的生态环境。这种“取之于沙,用之于沙”的循环利用模式,让每一株红柳都成为了一个移动的生态银行,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如今,正蓝旗在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过程中,通过构建“沙生植物 - 循环利用 - 生态反哺”的价值链,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为区域生态环境增添了更多的绿色,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也为各地的生态治理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