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镶白旗地处浑善达克沙地腹地,境内沙化面积470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50%,主要分布在伊和淖尔苏木、乌兰察布苏木。近年来,正镶白旗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盟委、行署关于坚决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战略部署,坚持不懈地把防沙治沙、生态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科学系统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自2000年,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三北”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系列工程,旗境内浑善达克沙地沙化面积和沙化程度呈现“双减”趋势,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0.83%提高到16.79%,草原植被盖度由15%提高到31%,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防护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较以往4倍的工程量,积极改变林草部门“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按照“三北”六期工程资金主要用于治沙,治沙面积不得高于总面积10%的要求,超额提前完成41万亩防沙治沙任务,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的防沙治沙模式。
一是加强组织动员,打造协同治理格局。旗委、政府把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作为全旗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全力推进,“跑盟进厅、早报多争”,紧密结合歼灭战目标任务和建设布局,谋实谋细项目清单。成立以旗委书记、旗长担任总指挥的领导小组,制定《正镶白旗浑善达克沙地治理规划方案》等系列举措,编制清晰的防沙治沙“作战图、时间表、路线图”,并多次召开工程调度会、推进会、培训会,高位推动工程建设。在项目组织实施上构建了旗委、政府牵头调度,林草部门把握项目要求上图、找地,苏木镇落实地块,合作社、嘎查村、牧户共同开展治理的治沙合力,真正把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纳入全旗发展总体布局中加以谋划实施,形成了“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协同共建”的防沙治沙治理模式。
二是创新项目布局,科学系统稳步推进。为提高沙地治理质量和成效,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将治理区划分为“一点、两带、六区”,严格按照自然规律,遵循按照先难后易,先季节性后非季节性,先标志性工程、风光一体化后其他工程的思路,2024年率先将旗内2.04万亩的流动沙地率先全部歼灭,2025年计划将剩余的7.8万亩半固定沙地全部完成治理,2026年在计划巩固提升的基础上,治理目标逐步向南部丘陵地区转移,采取围封禁牧的措施,减少风蚀水蚀,给予山丘休养生息的宝贵时机,直至2028年完成所有沙地治理工程及植被恢复工作,大幅度提高林草植被盖度,开启正镶白旗生态重生的新篇章。
三是坚持分类施策,确保系统修复治理。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正镶白旗坚持以水定植,以林业措施固沙,以草原植被为主进行落地,重点依托“三北”工程,以围封禁牧为主,局部实施林草工程,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分类施策、靶向治理灭。对1.53万亩流动和半固定沙地主要采取工程固沙、配套补播灌草、人工造林等组合措施进行治理;对20万亩苗固定沙地通过实施巩固提升类项目,以灌木林平茬复壮、封沙育林育草、退化林修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等项目实施,全面恢复林草植被,保护生态建设成果;对0.37万亩s222省干道两侧可视范围内的风蚀坑、裸沙、取土坑利用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项目资金,采取围栏封育、沙障设置、补播等组合措施进行治理;此外,优选固沙效果显著、被誉为“治沙先锋”的正镶白旗的乡土树种黄柳,并根据实际情况适量种植柠条、杨柴、沙打旺、榆树、冰草等适宜治沙的植物,增加沙地生物多样性,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从而长期保障防沙治沙成果。
四是探索以工代赈,增加农牧户增收渠道。探索构建“3+4”治沙增收工作机制,“3”即“以工代赈、先建后补、政企合作”三种方式,为当地牧民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就近就业,增加家庭收入。“4”即发挥“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牧民”四个主体能动作用,坚持“谁治理谁受益”原则,鼓励农牧民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参与防沙治沙、后期管护和产业发展,累计带动9个合作社吸纳农牧民务工1306人,支付劳务费用1690余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1.04%,实现人均增收1.1万元。投入衔接资金384万,购买灌木平茬设备及配套设施,在5个苏木镇投放,开展林业草原生态建设社会化服务,提高沙地治理机械化水平,带动100名农牧民就业,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改变了以往“政府做、群众看”的做法,通过有偿劳动让农民由治沙“看客”变“主角”,构建起全民参与防沙治沙新格局,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牧民增收与草原增绿的“双赢”目标。
五是强化监管验收,确保可持续发展。为高质量推进地治理工作,确保设计与施工无缝衔接,组织旗林草部门依据国土数据在作战任务图上科学划定需要治理区域,选派4组技术团队协助各苏木镇落实地块。并把沙地治理项目资金从前期准备、施工建设到完工验收的安全、有效,作为一个重要审计目标,由监理方和审计方对工程质量及工程进度进行全面跟踪监督,真正做到项目资金运行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做到不疏漏任何一个环节,切实防范资金在拨付和兑付过程中,发生截留、挪用、挪占、滞留和侵占等问题。同时,按照“牧民自主管护+嘎查督促检查+苏木执法巡查+林草监管督导”的四重管理机制,全面压实属地管护责任,充分做好项目区管护等工作,形成严格的闭环管理,有效破解施工期短、项目工程招标耗时长、项目建成无人管护等问题。
六是注重建管并举,共同巩固治理成果。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制定《正镶白旗“三北”及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项目区禁牧工作方案》,在实施沙地治理工程所涉及的4个苏木镇、43个嘎查、80个地块,实行3至5年全面“禁牧”措施,特别是把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整浩特纳入项目区的小组实施“禁牧又禁养”措施,并通过出栏、走场等方式分流牲畜,通过拉设网围栏、设立警示牌等方式“围封禁牧”,禁牧措施成果显著巩固。同时,构建旗级、苏木镇级、嘎查村及牧户三级联动管理体系及管护包联机制,明确责任体系与奖惩机制,将补贴与禁牧责任挂钩,成立巡查组,利用无人机等巡查设备做到全天候不间断巡查,严惩违规放牧行为,累计开展交流互查、巡查1476次,共进行警告376次,行政处罚107次,处罚金额4.542万元。对2户连续违规放牧牧户,处罚8340元,扣发2025年度补奖资金5000元,进一步增强农牧民生态环保意识。
七是立足绿富双赢,推动生产方式转型。牢固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培育特色非牧产业经济增长点,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依托资源优势,按照“1+2+N”全域旅游发展思路,积极融入全盟浑善达克沙地自驾穿越大环线,谋划实施浑善达克沙地星空草原旅游产业项目,积极举办各类文旅活动20余场次,带动新增登记注册乡村旅游民宿11家,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30个,人均增收4000元。积极鼓励发展黑果花楸种植,冰草、野生麻黄试种等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人均增收5000元。以推广打造沙地察哈尔羊肉为抓手,在呼和浩特市设立察哈尔羊肉涮,在锡林浩特市设立“星空草原·正镶白旗”特色产品体验店,实现单体羊溢价20元/斤,带动牧户户均增收1万元。联系旗内旗内饲草料生产加工企业实施灌木平茬5万亩进行综合利用,通过添加全株玉米、秸秆等辅助材料,生产饲草料0.84万吨,向全旗低价销售。实现沙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