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盟委工作要求,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先后获得全国平安建设先进旗、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卫生县城,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旗、平安建设先进旗、维稳工作典型示范地区等多项荣誉,呈现出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生态持续向好、民族团结和睦、边疆安全稳固的良好局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并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蓝图绘就、号角吹响,苏尼特草原3.4万名各族儿女一定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全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苏尼特左旗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社会基础
从立地条件和地理区位来看,苏尼特左旗地处祖国北疆,天高地阔、地广人稀,开发程度较低,自然生态系统相对完整,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历史欠账不多,立地条件优越。苏尼特草原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干草原向草原化荒漠过渡性质,大致可分为干草原草场、荒漠草原草场、草原化荒漠和湖盆低地草甸草场四大类型。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日照充足,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量高,风力强,风量较大,风光资源富集,年均日照时数3196小时,日照率为72%;地处西风带,年平均风速为4.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28米/秒,大风(风速大于6米/秒)日数为34至159天,年平均76天。苏尼特草原水资源可开采总量按土地面积平均是欠丰富的,属于内陆河流域区,水资源总量为35613万立方米,可利用水资源总水量为17070万立方米,水系不发育,境内仅有一条内陆河——努格斯河,常年性淖尔13个,泉眼55处,泉水年涌水大约80万立方米。苏尼特左旗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达316公里,是内蒙古19个边境旗之一,南北长335公里,东西长160公里,总面积3.4万平方公里,人口3.43万,人口密度低。草原自然生态系统相对完整,生物资源丰富,有维管束植物470余种,以菊科、禾本科居多,其中90%以上种类可作为牧草,良等以上牧草在100种以上,另有药用植物280种,野生经济植物资源有发菜等名贵食用植物以及麻黄、甘草、银柴胡等200多种中药材;栖居的野生动物有50多种,其中有属于国家一类保护野生动物野驴、国家二类保护野生动物盘羊、黄羊、天鹅、大鸨等;苏尼特草原拥有世界级的优质原生态畜种,百万只苏尼特羊、十万头土种牛、五万匹蒙古马、万峰苏尼特骆驼和数千只草原羊驼。苏尼特草原绿草如茵、一望无际,具有天然草牧场的典型景观,悠久的文化碰撞着现代的文明。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苏尼特左旗1980年在满都拉图镇萨如拉塔拉嘎查试点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全旗推行,1991年实施草畜双承包责任制,1995年11月进行了草场有偿使用的完善工作,草场承包期延长到2026年,2001年启动“围封转移”战略,加大了草原生态建设投入力度,2003年取消牧业税,2005年实行良种补贴、农资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补贴,2011年开始执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2015年开展草原确权承包工作,积极探索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新时代,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为实现草原的规模化经营和永续发展做好了制度准备。
从发展现状和经济结构来看,苏尼特左旗通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具备了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旗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产力水平跨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整个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历史性变化。2012年至2021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累计完成232.2亿元,年均增长7.0%;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31.1∶37.5∶31.4调整为2021年的22.6∶48.7∶28.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0.99亿元,年均增长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842元和20397元,年均增长8.4%、11.0%。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苏尼特左旗始终坚持生态立旗战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累计完成飞播造林51万亩、封山育林53.5万亩,工程固沙3.6万亩,草原植被覆盖度提升到32%;强化能耗双控管理,对重点用能单位实施有序用电和节能改造,能耗双控“由红转绿”;全面落实生态奖补政策,发放草原奖补16.45亿元和公益林补贴资金2.2亿元,受益牧民5962户2.3万人,禁牧面积核减615万亩,完成31个嘎查的草牧场确权工作;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累计投入4.28亿元,治理矿山33平方公里,金中矿业、芒来煤矿积极申报自治区级绿色矿山,生态环境不断恢复、持续向好。
特别是通过全旗干部职工和牧民群众的不懈努力,紧紧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基本扶贫方略,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3亿元,顺利完成10个贫困嘎查456户1396人贫困人口脱贫任务,2018年7月实现“旗摘帽、人脱贫”,退出自治区贫困旗县序列。同时按照五年过渡期总要求,严格落实“四不摘”政策,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制定实施了《全旗乡村振兴“5+1”实施方案》《盟旗两级“2+5”乡村振兴示范嘎查规划》,嘎查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70%达到20万元以上、15%达到50万元以上、8%达到100万元以上,49个嘎查所在地全部通硬化路和网电,网电通达率达到27%,通讯信号覆盖率达到70%以上,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以5个环境整治试点嘎查为契机,扎实推进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善牧区社会化综合服务体系,实施乡村牧区治理积分制管理,健全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广袤草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喜局面正在形成。
苏尼特左旗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今后,苏尼特左旗将以碳达峰碳中和为主要抓手,加快完善全旗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做好路径指引,统筹谋划、整体部署、分类施策、系统推进,全力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首先要主动融入锡林郭勒盟西部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修复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要求,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充分发挥苏尼特左旗风光资源富集优势条件,利用荒漠草原、沙漠地带、废弃采坑恢复治理区、排土场等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超前谋划、积极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在生态红线外预留新能源发展区域不少于5500平方公里,满足未来苏尼特左旗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的建设需求。
其次要抓好现有新能源产业的项目推进工作,在2020年苏尼特左旗特高压一期风电137.5万千瓦、光伏5万千瓦、分散式风电3万千瓦建成投运的基础上,全力推动2022年在建新能源项目,京能、蒙能152.2万千瓦、深能大基地项目150万千瓦、分散式风电2.2万千瓦的施工建设,推进蒙西电网500kV变电站建设工程,尽快形成锡西—东苏—塔拉网架环路,提升蒙西电网锡西地区负荷供电及送出能力。
第三要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两高”项目的相关文件及目录要求,及时调整招商引资方向,停止审批“两高”项目,修编项目库,有效从源头控制“两高”项目准入;对现有高耗能存量项目执行用电量日调度机制,对高耗能行业用能、重点企业用能、全社会用电量、单位GDP能耗变化等情况进行监测预警,采取强力措施,实现能耗双控由红转绿。
第四要围绕“五大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始终坚持生态立旗战略不动摇,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条例》,常态化推进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到2025年,完成沙地综合治理总任务33万亩,其中飞播造林7万亩,封山(沙)育林24万亩,工程固沙2万亩,推动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苏尼特左旗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党的十九大以来,苏尼特左旗结合发展实际,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统筹谋划、高位推进,“头顶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厂”的能源生产格局初具规模,为碳达峰碳中和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先立后破”绿色转型的发展方式基本确立、前景光明。笔者认为,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重点把握以下原则方向。
要提高思想认识,深刻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内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我们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群众碳排放相关理论和业务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大家对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要加强对压煤、降耗、优化产业现行政策的研究测算,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科学分析碳达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科学内涵。
把握重点方向,加快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是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必须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立足苏尼特左旗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动传统能源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运维服务业,加快150万千瓦风电基地和巴彦乌拉100万千瓦风储项目建设,规划实施风光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二连微网苏左集群、光伏+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同时紧紧抓住能源消费这个“牛鼻子”,一手抓煤炭等化石能源总量控制和能效提高,一手抓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替代,全面落实芒来煤矿1000万吨产能,启动调规2000万吨前期工作,积极谋划4×66、启动2×66煤电一体化坑口电站建设,配合做好西苏—东苏—锡市500千伏双回线路工程建设,实现煤电就地转化,进一步优化蒙西电网布局,提升电力安全保障水平,逐步实现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存量的替代,实现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注重生态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贯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强化林业资源保护,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积极申请造林绿化空间,因地制宜实施各类林业工程项目,开展内蒙古高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飞播造林工作;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科学核定适宜载畜量,在草畜平衡区全面推行休牧措施,促进草原休养生息,实施重大修复治理工程,恢复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减少沙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重点治理重度退化草原区;将新能源重点布局在边境沿线、荒漠化半荒漠化地区,提升草原生态治理成效,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完成双碳工作各项任务,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