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达慕”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所创造和流传下来的民俗活动,既是文化盛会,也是商贸集会,既可以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交流、展示民俗风情,还可以加强经济合作、互通多方有无。
2006年,“那达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锡林郭勒盟又荣幸地被评定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那达慕永久举办地”。可如何将“那达慕”与“村晚”有机结合,却是“全国乡村村晚百县联盟”交给内蒙古的课题。
2022年,锡林郭勒盟文体旅游广电局、文化馆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系统的梳理、改良和设计,确立了“那达慕+村晚”这一独特的“村晚”品牌。
“那达慕+村晚”的主基调定下来之后,锡林郭勒盟文化馆牵头,开始了精细化的节目选择、类别设定、情境融合等研讨:要展示年俗,要在“好来宝”的祝福中拉开序幕,要让祝赞词传承人代表党和政府把美好的祝福送给观众;同时要将剪窗花、写福字、熬奶茶、奶食摆盘等民族性、地域性、融合性生活场景融入节目中,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同时,还要体现出草原人民的年味和年俗;要以宣传片的形式将锡林郭勒盟优质旅游资源呈现给观众,要让观众感受到“骑着马儿游草原、听着牧歌赏风情”的独特魅力。
锡林郭勒盟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因此,“那达慕+村晚”还要展示出传统音乐形态保护的完整性和鲜活性,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潮尔道”和“阿斯尔”、长调、马头琴等,要在音乐展示中凸显出传承的成果;锡林郭勒盟是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的诞生地,是3000多个“国家孩子”的成长地和第二故乡,所以要高唱能够植入人心的经典曲目,要讲好锡林故事。
通过层层把关和审批,锡林郭勒盟文化馆终于被评定为全国第三届“乡村村晚”示范展示联动单位。在首届之后的那达慕村晚节目展示中,编导们一致表示,将舞台交给农牧民朋友,由他们自发组织节目。
刚刚还在放牧牛羊的牧民,登上舞台即兴歌舞,用最纯朴、原生态的表演形式诠释自己的新生活。他们把生活中的挤奶桶、茶碗等生活用品全部带上了舞台。歌声虽然没有那么专业、舞蹈略显生涩,但脸上真诚的笑容、“我的舞台我做主”的满足感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农牧民文艺创作者从身边人、身边事汲取创作灵感和创意,编排出能够充分反映基层生产、生活的好节目,如太仆寺旗体现乡村振兴的表演唱《家乡的年》,多个嘎查、苏木的农牧民合声演唱“潮尔道”以凝心聚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锡林郭勒盟的首届“那达慕+村晚”是以锡林郭勒盟文化馆老年大学的剧场为主,与东乌珠穆沁旗长调传承基地和镶黄旗阿斯尔分会场多点联动的方式同步进行的。活动当天,内蒙古自治区级媒体、央媒分别向全国观众进行了现场报道。可以说,内蒙古自治区的“那达慕+村晚”好声音,一时间从锡林郭勒大草原传遍了中华大地。
锡林郭勒盟的“村晚”不是演一场就完事了。在正蓝旗扎格斯台嘎查牧人巴特尔家的草场上,入户慰问演出的“村晚”队员发现新雨后集聚的一汪水后,立即萌生出一个念头:他们从草场的机井里打了几车水,与雨水泡子汇集成一个小湖泊,让舞台与蓝天白云在阳光的映射下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勒勒车停在洁白的蒙古包前,悠扬的蒙古族长调感染了吃草的牛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画卷呈现给线上线下的“村晚”观众。
每一座蒙古包都是一个沉浸式民俗体验的IP,走进蒙古包,盘腿坐在蒙古人专用的小方桌前,喝一碗热腾腾的奶茶,与老额吉一起炸馃子、蒸沙葱包子、制作奶豆腐和奶酪。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与大叔们一起洗毛肚、灌血肠、煮手把肉。吃饱喝足后,出去骑马、射箭、摔跤,还可以饮饮牛、放放羊、采野韭菜花、采鲜蘑菇,赏草原迷人的晚霞。在星夜里的篝火旁,与参加“农家乐”“牧家游”的远方客人们一起跳安代舞、唱草原晨曲。
锡林郭勒盟的“村晚”和乌兰牧骑同步,走进牧人家,走进蒙古包,还将舞台搬进了乌拉盖的布林泉4A级景区,并将当地布林泉酒、鸵鸟肉等特色产品带到现场;在西乌珠穆沁旗的蒙古汗城4A级景区,自治区级传承人还带领游客和演员,学习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蒙古包营造技艺;身着乌珠穆沁服饰的讲解员,一边讲解锡林郭勒民族服饰的工艺特色,一边对毡绣、马头琴等手工艺品进行着热情的推销。
按照2023年的“村晚'计划,锡林郭勒盟8月份将在多伦滦源河镇、9月份将在东乌珠穆沁旗、11月份将在太仆寺旗陆续举办“那达慕+村晚”,紧扣千里草原风景大道旅游线路,以文化促旅游,以旅游展现文化,将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双向深度融合,以文化引流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旅游消费助推乡村文化产业优化发展,释放“一业兴、百业旺”的倍增效应,从而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新业态、“四季村晚“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