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农民整地、送肥、备春耕的好时节。多伦县蔡木山乡砧子山村茂源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堆积如山的废弃菌棒正通过发酵加工再还田,为春播生产注入无穷“蘑”力。
分离机上,废弃菌棒被传送皮带缓缓送入加工箱,很快,菌棒上的塑料袋和菌棒渣就实现了分离,塑料袋被收集成捆,菌棒渣被制成有机肥料,直达田间地头,助力春耕生产。
蔡木山乡砧子山村茂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是村里的龙头企业,近年来平菇市场销路稳定,合作社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每年10月平菇采摘过季后,4000多吨的废弃菌棒处理成了老难题—留在地里怕污染、外销出去成本高。为了给废菌棒找个好出路,乡村两级积极帮助合作社找渠道,引导合作社就地加工再还田,让废菌棒变身肥料包,改良农田土壤,实现农业废弃资源循环利用。
蔡木山乡砧子山村茂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宏博说:“可以防止土地板结,包括水土流失,增加土地的通透性。菌棒还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一系列营养物质,有助于土豆、青贮的生长。”
去年,企业投入18万元购置废菌棒粉碎分离设备,不仅解决合作社的难题,还要让小菌棒为村里农业生产出大力。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传统有机肥每吨售价200多元,加工出的菌棒肥每吨仅30元,现在很多周边村民都来合作社订购。
记者在砧子山村看到,用废菌棒加工成的肥料源源不断送至田间地头,由撒肥机抛撒到垄沟里,曾经村民们眼中的废渣渣摇身一变成了助力春播生产的“蘑力粉”。
蔡木山乡砧子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清坡说:“下一步,我们想借助这个项目积极争取上边的资金,把平菇种植打造成为全村的品牌产品。想把制棒、废棒处理形成一条龙产业。把废棒变废为宝,使它为我们全村的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个个小菌棒从种到收再到变“肥”为宝,拓展着乡村产业渠道,释放着“蘑力”,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