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着力加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2023年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推动改善牧区基础设施为重点,坚持生态保护和路网规划优先,以乡村振兴交通建设年为契机,逐步形成嘎查境内硬化路通达国省县乡干线、砂石路解决难行路段、自然路到户的联网成环牧区公路格局,进一步完善提升牧区公路网结构。合理利用现有自然路到户、砂石路解决难行,硬化路联网,利用梯次路面结构逐步达到级配合理的交通网络,形成“三横六纵”牧区公路路网。2023年累计投资2.2亿元,完成11条273公里牧区公路续建工程,新建公路8条85公里,养护工程2条45公里,日常养护65条700公里,难行路段处理48处260公里,重点解决共31个嘎查(2个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2个盟级、6个旗级乡村振兴示范嘎查、8个旗级重点嘎查、12个非重点嘎查)难行路段问题。三年来累计投融资7.5亿元,新建、改建及养护牧区公路574公里,解决牧区难行路段376公里,截至目前,牧区路网密度达到14.20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总投资2.5亿元打造西乌珠穆沁旗草原“99号公路”,推动牧旅融合发展,串起了全旗重点景区和风景,是一条生态草原景观路、民俗文化展示路、乡村振兴产业路、开放包容和谐路。围绕草原“99号公路”举办了全国五人制足球邀请赛、那达慕、音乐节、自行车及跑步赛、自驾穿越、奶食文化节等品牌文体旅游活动,成功打造旅游IP的同时,孵化了牧人之家、特色民宿、农家乐、研学旅游、马背旅行、天天那达慕等文化旅游新兴业态,近三年接待游客达187.8万人次,旅游收入8.15亿元,推动牧旅融合发展,促进牧民增收。
二是聚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持续改善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制定出台《西乌珠穆沁旗牧区生活垃圾治理提升实施方案》《西乌旗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以盟级示范嘎查为试点,逐步推行“牧户分类、嘎查收集、苏木镇转运(处理)、旗统一处理”相结合的收运处置模式,通过推动牧区社会化服务工作,逐步补齐牧区生活垃圾治理短板。2023年,在已建成5个苏木镇垃圾转运站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年内启用5座垃圾转运站、建设完成10处垃圾收集点,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通过一事一议项目,投入65万元为5个嘎查配备垃圾清运车5辆。结合牧区社会化服务工作,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全旗现有74支牧区社会化服务队累计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人居环境整治等服务8706次、服务14万人次。重点围绕家美、院美、村美、风尚美、心里美“五美”共建为主题,与美丽家庭创建、美丽宜居村庄创建示范相结合,拓展深化行动内容,累计投入资金221.35万元,清理牧区生活垃圾5970吨、畜禽养殖粪污4427.55吨,开展入户宣传12190余次、发动群众参加村庄清洁行动4705人次。2023年,投入各级资金319.1万元,通过采取“三格式水冲式户厕、二格式缠绕式预制厕屋卫生旱厕”等两种模式,完成改造292个户厕。同时为有效推动水冲式户厕普及率,旗财政投入59万元实施引水入户工程30处。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做到源头减量。以“企业+牧户”形式组建服务主体,引导旗内有机肥和生物质环保颗粒加工企业与嘎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签订长期购销合同,6家企业与52个嘎查签订协议,累计收购牛羊粪36万立方,加工出售有机肥和生物质颗粒燃料共19万吨。全面推进“美丽家园 和美乡村”示范户创建工作,创建100个示范户,国、区、盟、旗四级乡村振兴示范嘎查牧户创建“美丽家园 和美乡村”达标率分别达到90%、85%、80%和70%以上;绿化美化嘎查33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三是全力提升牧区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牧区养老服务发展,完善旗、苏木镇、嘎查三级养老服务设施布局。启动巴彦乌拉养老园区建设,在全旗现有3家养老机构的基础上,改扩建苏木镇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2023年投入50万元改扩建吉仁高勒镇养老服务中心1个,为苏木镇级居民构建“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进一步完善我旗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全旗更多的老年人享受方便可及、城乡均衡、优质共享的基本养老服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站,成立7个苏木镇社会工作站、1个服务中心,每个苏木镇下设3个社工室,持续深化牧区社会服务工作。实施牧区妇女素质提升计划,强化牧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健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工作,进一步做好残疾人服务和困难儿童、残疾儿童、留守儿童救助工作。不断提高牧区群众养老保险参保率,各级示范嘎查参保率达到100%,重点嘎查和其余嘎查参保率逐步提升。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体系,巩固基本医疗待遇保障成果。进一步完善先诊疗后付费和住院费、门诊费报销等政策。示范嘎查、重点嘎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