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乌拉盖管理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人才工作思想,着力突破特殊体制瓶颈,不断推进机制创新,围绕“清洁能源业、现代农牧业、草原生态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引才、育才、聚才、用才,较成功地打造出人才集聚新高地,让这片天然的绿色宝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营造环境,打造人才向往的“福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天然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让乌拉盖草原成为闻名遐迩的“草原生态旅游胜地”,先后获得“中国美丽田园”“国家级卫生城镇”等多项荣誉称号,空气优良天数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为人才引进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人才公寓74套,4818平方米,对符合条件的异地人才实行“拎包入住”,并全力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关爱。不断深化人才引进“放管服”改革,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简化各类手续,让人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干事创业之中。集中整治人才工作“唯帽子”行为,形成“有为”才“有位”的鲜明用才导向,营造“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良好创新生态。多层次多渠道宣传各类人才新政策和人才先进典型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人文环境。
强化服务,培育人才发展的“基地”。坚持“你发展我服务”的育才理念,建立健全县处级领导“点对点”联系服务,牵头部门跟踪服务,联络人员常态化服务的“三服务”育才机制,成功培育发展了三个人才基地(草原生态保护、现代畜牧业、文化旅游)和两个人才工作站(院士专家,社会人才),涉及专家学者42名,并与国内8所科研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吸引大批英才参与项目建设。组织、农牧、科技等部门为企业人才成功申报“肉用西门塔尔牛新品系培育产业创业人才团队”等草原英才项目4个,“草地多功能兼用型乡土草高效繁育与加工利用技术集成”等科技项目8个,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520万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农牧、生态、文旅等部门主动为引进人才当配角、搞服务,协助科研人员在畜牧业育种改良、草原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取得十余项原创性科研成果,特别是在华西牛新品种选育、草原沙化退化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直接惠及当地500多户养牛户,较2016年实现户均增收5.6万元,带动恢复草原植被30余万亩,新增植被种类300余种。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高层次人才“驿地”。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用才理念,为“飞地”人才打造幸福驿站,财政列入人才专项经费200余万元,为引进高尖人才提供资金保障。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发挥引才用才的主体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地集聚高层次人才。目前,仅境内的农牧企业柔性引进专家16名,其中,院士工作站拥有蒙古国农科院知名院士杨·甘宝勒德,另有国内知名的专家10名,专业博士生4名。卫生系统柔性引进专业团3个,专业技术人才10名,其中正高级2名,所引人才均实行弹性化工作、目标化考评、绩效化发放形式聘用。文化旅游方面也采样类似形式引进有关人才,等等。这些专业人才均成为乌拉盖草原上的常来客、座上宾,为乌拉盖各项事业发展贡献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严格兑现自治区、锡盟出台的各项人才优惠政策,先后为42名引进人才兑现政策性补贴110余万元。组织编写了《人才政策汇编》《人才名录》等,使各类人才政策更加公开透明,让各类人才随时随地“对号入座”,享受各项政策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