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归档专题 > 反邪教园地
归档时间:2016-08-12

算命中的巴纳姆效应

发布时间:2016-08-12 09:45   来源:锡盟反邪教协会

   浏览次数:
【字体:

  在城市某个公园的偏僻角落,你可能会看到一些人带着墨镜,端坐马扎,旁边有写着“算命”的纸牌。当你走过他身边时,他总会嘟囔几句,提醒你注意什么。一些意志薄弱的人总会不由自主的停下来,询问解决的办法。虽然目前科学技术已经十分发达,能够科学的解释很多看似神奇实际深藏着某些道理的事情,但是总会有很多人仍然相信占卜算命的迷信解释,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个神奇的心理实验

  1948年,著名心理学教授伯特伦·富勒(Bertram Forer)对自己的学生做了一次简单的人格测试实验,每个学生首先填写教授的提问,然后富勒教授会根据他们的回答给他们一个人格分析报告,学生对分析报告进行打分,完全认同的话打5分,不认同打0分,部分认同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打分。当所有的学生打分完毕后,平均分竟然高达4.26分,80%的学生都认同自己的人格分析报告。这里面又有什么样的秘密呢?

  让我们来看看富勒教授给学生的人格分析报告吧: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你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安全感是你人生的主要目标之一。

  以上的一段话就是富勒教授给每位学生看的人格分析报告,每位学生的人格分析报告都会一样的。而这些人格分析报告是从一对星座的书籍中抽取的几句话拼凑出来的评价。为什么80%的同学会认同这些拼凑的评价呢?

  富勒效应(巴纳姆效应)

  经过富勒教授研究发现,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这被称之为福勒效应,也就是80%的学生为什么会认同富勒教授的人格分析报告。著名杂技师肖曼·巴纳姆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将富勒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还有所谓的“谄媚效应”。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

  此外从基因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脑,大脑中相似的机制引发每个人的思维。尽管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每个人的思维产生影响,但大体上来说,每个人的情感、个性上总有很多共性的。

  算命里面的巴纳姆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烦恼事,而因为烦恼事总会把情绪写在脸上。算命师总是能够很轻松的通过面部表情而猜到你最近的一些情况。然后说一些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话。自己然后根据算命师的话,陷入“谄媚”效应,让自己相信那些子虚乌有的话。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清楚真实的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