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安全生产,着力保障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规范畜禽屠宰管理,严防外来疫病和有害物种入侵,努力打造高效生态避灾型畜牧业。全旗51个嘎查实现种公羊集中管理,种公羊生产专业户累计达到250户以上,标准化畜群达到1000群。从2009年开始,旗委、政府连续8年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牧民实施冬羔补饲提前出栏,累计出栏羔羊50余万只,旗财政共补贴4500余万元。二是采取外引内联的办法,对原有加工企业予以整合重组,吸纳一批龙头企业落户本旗,通过拉长、做大、延深,逐步形成畜产品加工园区,推动产品质量和产业层次大幅度提高。目前,全旗肉食品加工企业由原来的30多家整合成为16家,销售额均在500万元以上,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企业3家,盟级龙头企业3家,全旗活畜年加工能力达120万羊单位,总库容量2.1万吨,总急冻能力1500吨。
二、突出绿色发展,着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积极实施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通过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着力提高草原生态建设的质量与效益,草原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二是合理利用天然打草场,通过出台天然打草场围封保护管理使用办法等政策,对嘎查集体及牧户1000亩以上规模的天然打草场进行围栏封育保护。同时,加强天然打草场的监督管理,全旗天然打草场打草前严格实施禁牧,打草后到第二年牧草返青前可适当放牧,牧草返青后严格禁牧,切实保障打草场牧草产量。三是严格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奖机制实施五年来,累计发放补奖资金6.07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5854元增加到8405元,全旗草原围栏面积从2011年的1895万亩增加到2230万亩,打草场面积从补奖项目前的60万亩增加到120万亩,储草棚面积从1.12万平米发展到5.32万平米,标准化暖棚面积从41.39万平米增加到49.69万平米,农牧业合作组织数量、入社牧户数和入社人数显著增加,牧草鲜重每亩平均提高了72.8公斤,牧草干重每亩平均提高了27.4公斤,草群高度平均提高了12厘米,草群盖度平均提高了22%,植被多样性恢复较快,草原生态补奖机制项目实施效果明显。
三、突出创新引领,着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一是充分发挥“两只手”的作用,引导羊羊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依托“龙头加基地,基地带牧户,统一收购、统一屠宰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采用为牧民提供还款担保、支付贷款保证金、企业承担利息的方式,帮助牧民顺利发展牧业生产。二是继续稳步提高羊价,保障羊源供应,引导羊羊牧业采取挂牌合作牧户、订单收购、预付收羊款等形式,保持以每公斤高于全旗其他屠宰企业1元左右的购羊价,通过保护价收购、支付奖励金的方式累计收购约11.6万只苏尼特羊,直接向牧户补贴资金约360多万元。与分布在全旗各苏木镇、嘎查村的270多户养殖大户签署了挂牌牧户合作协议,提前预付20%的购羊款,累计提前支付购羊款约510多万元。
四、突出品牌建设,着力增强产品竞争力。一是加快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同时,探索运用“大数据”手段对苏尼特羊肉全产业链做到全程追溯,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累计为35万只苏尼特羊佩戴了电子耳标。二是加大对“苏尼特羊肉”品牌的保护工作,加强对肉食品加工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严把生产关,加强对羊肉产品的安全检测和监督,严厉打击市场的假冒伪劣、贴牌加工、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加大对苏尼特羊肉品牌的宣传、推广和营销力度,不断提升美誉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把“苏尼特羊肉”打造成全区、全国乃至全球驰名商标,实现优质优价,促进牧民增收。
五、突出主体培育,着力构建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一是严格落实“减羊增牛”战略,加快发展“企业+农牧户”和“合作社+农牧户”模式,年内计划引进规模在200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企业1个,新建规模在300头以上的优质良种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培育规模在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家庭牧场100个,引进纯种安格斯牛和西门塔尔牛8000头以上,牧业年度存栏肉牛达到6万头以上。二是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养殖大户、专业户、涉牧企业大力发展马产业、驼产业、驴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养殖效益,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