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盟委、行署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取得显著成效,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来,我盟着力做强做优做大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21年,我盟工业增加值实现43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62.2%,年均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42户,其中年产值超1亿元的企业95户、超10亿元的企业21户、超20亿元的企业9户、超40亿元的企业1户。化工、矿产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户均产值较十年前分别增长89%、24.3%、31.1%、82.3%,分别达到7.8亿元、3亿元、1.3亿元、4.6亿元。风机塔筒、风机基座、人造金刚石、合成氨、聚丙烯、锌铅锭等产品从无到有、快速发展。
十年来,我盟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由能源主导型向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元化方向转变。2012年以来,全盟以煤炭、石油、金属矿产等为主的资源开发投资呈逐年递减趋势,以生物科技、新材料等为主的新兴产业投资则逐年增多;全盟农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新材料产业发展实现零的突破,深入实施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我盟传统加工业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传统乳制品加工业发展位居全区前列,“锡林郭勒羊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商标,风机全产业链年组装能力达到700万千瓦,以及深入实施的节能技术改造行动等,都是令人瞩目的成绩和亮点。
十年来,我盟着力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了数字经济发展。深入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移动网络优化改造、基础传送网、城镇宽带提速等工程,全盟880个行政村(嘎查)实现宽带网络覆盖率从不足34.0%提高到90%。235个行政村(嘎查)实现4G网络全覆盖,移动通信网络人口覆盖率由57%提高到88%。全盟移动电话在网用户数147.1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41.88万户,分别较2012年增长8.8%、277.3%。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380G,城镇平均速率达到100M,嘎查(村)达20M以上,基本形成了以光缆传输为主,数字微波、卫星传输为辅,无线、有线、微波、卫星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络和通信系统。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产业数字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截至目前,累计建成5G基站1902座,各旗县市(区)所在地城区和重点场所基本覆盖。“两化融合”程度不断提高,2018年全盟“两化融合”对标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
十年来,我盟着力推动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工业区域协同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大力实施工业园区统筹整合,全盟12个盟级以上工业园区整合为5个开发区,规划面积由267.37平方公里减少到90.87平方公里,缩减率为66%。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5.5亿元,开发区道路、供电、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定位更加清晰,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集群;锡林郭勒多伦经济开发区成为以化工集中区为载体,实施精细化工和煤炭清洁利用项目聚集区;锡林郭勒承接产业开发区成为承接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锡林郭勒白音华经济开发区成为以科技创新驱动的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聚集区;锡林郭勒苏尼特经济开发区成为我盟重要的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冶金产业聚集区。截至2021年底,入园企业总数达到296户,上缴税金55.1亿元,开发区产值占全盟规上工业产值70%以上,3个开发区产值超50亿元,其中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锡林郭勒白音华经济开发区产值已超百亿元。工业园区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