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锡林郭勒盟在行动 > 旗县动态

乌拉盖管理区全力筑牢美丽北疆绿色屏障

来源:乌拉盖管理区融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23-09-19 09:29:24   浏览次数:

【关闭窗口】

【打印文章】

【字体:

  锡林郭勒盟乌拉盖草原位于祖国北疆,深藏于大兴安岭与内蒙古高原相接的广阔地带,拥有650万亩优质草场,是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尽管乌拉盖草原保存较为完好,但受暗沙带与人为不合理利用影响,部分草场出现风蚀、沙化、盐碱化现象,为守护好这片绿色,乌拉盖管理区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实现了生态改善、点“沙”成金的良好态势。

  走进乌拉盖管理区哈拉盖图农牧场牧户都仁家,只见打草机正穿梭在草场上忙碌作业,一派丰收景象。“2021年我家草场打了400捆草,2022年打了700捆,今年能打800多捆!草场经过治理后,草的密度、高度肉眼可见的增长了,我们的收入也跟着‘节节高’!”都仁高兴地告诉记者。

  仅靠打草就能收益几十万元,这放在10年前,是都仁根本不曾想过的事。原来,都仁家的草场共3500亩,2010年时,受风蚀、放牧影响,近200亩草场出现了沙化现象,当时这片草场上零散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风蚀坑,植被受损,沙地裸露。发现这一情况,乌拉盖管理区将都仁家的草场划为禁牧区,停止养牧,专心“养”草,并于2015年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机械固沙项目,为都仁家的草场开展“寻医问诊”。蒙草草原生态系统研究院的技术人员对草场上的风蚀坑开展“围封+沙障+补播+施肥”等综合治理,在凹凸不平的风蚀坑中种植了黄柳、羊柴、沙打旺等适应沙地的植物,转眼8年过去,曾经的风蚀坑已被郁郁葱葱的植物覆盖,放眼望去,灌木成林,植物长势旺盛,已完全看不到裸露的土地,都仁家的草场植被恢复良好,实现了如今的生态、经济双丰收。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根本要求,也是乌拉盖管理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满足群众心之所向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乌拉盖管理区围绕建设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以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高质量组织实施各项生态工程,累计实施京津风沙源工程围栏封育30余万亩,完成退化草原治理修复5万亩,治理严重沙化草地10处共3000亩,治理盐渍化草地5000亩,并建成固定监测点2处。与蒙草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农科院草原所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对乌拉盖草原退化成因进行科学诊断,并针对沙地风蚀、狼毒型退化、严重盐碱化等突出问题,分别采取不同措施“对症下药”,取得显著效果,相关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并通过对濒危优质物种进行区域保护、逐步恢复等措施,全力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同时,乌拉盖管理区将50%以上的土地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草原两项基本制度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90余万亩禁牧区实现“零放牧”,使草原得以“带薪休假”。编制完善基本草原保护利用规划,推动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近3亿元,实施生态治理面积160万亩。

  绿色是幸福生活的动人底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色彩。通过草原保护制度性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乌拉盖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和合理利用。监测显示,乌拉盖管理区近5年天然草原监测数据平均高度、盖度、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达到25.12厘米、79.29%、297.17公斤/亩、128.19公斤/亩,居自治区前列。乌拉盖管理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红色草原,并成为全国国有草场首批试点地区。

  • 下一篇:
  • 上一篇:
关注锡林郭勒盟政务门户网